2024年畢節中考250分左右可以上的職業學校?這是很多中考失利的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非常想要知道的問題,確實,如果中考只考了250分,想要上高中幾乎是沒有希望了,如果不愿意再復讀一年,或者覺得自己復讀了也沒什么希望的話,讀職校,去學一門實用的技術也是可以的,畢竟現在職校升學也是路的,而且即使孩子不想繼續升學,還可以掌握一門技術,出來找工作也容易,有個一技之長。
畢節中考250分可以讀的當地中等職業學校
畢節地區工業學校
畢節地區工業學校簡介畢節地區工業學校是經貴州省人民政府1985年批準成立的公辦普通中等專業學校,于1986年9月正式招生辦學,同時與畢節地區農機學校合并,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辦學。學校位于畢節市 新城規劃開發的濱湖風景區,占地1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35000多平方米。 校園環境優美,景色秀麗,榮獲省地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地區園林式學校,衛生學校等稱號。 是國家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煤礦安全教育實訓基地。
畢節地區工業學校教師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F有教職工180人,專任教師120人中 , 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90%以上,中高級職稱占專任教師的60%以上。有省、地級優秀教育工作者,有多年擔任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械、電子、計算機、采煤、汽修、建筑等專業的知名教師;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雙師型”教師,同時根據專業教育需要,長期聘用各類專業教師30余人,形成實力雄厚,結構合理,專業面廣泛的師資隊伍。
學校教學設施完備?,F主要開設有 煤礦開采技術、煤礦機電、煤化工技術應用、計算機及應用、機械制造、機電應用技術、數控應用技術、汽修、建筑、賓館服務 等十多個專業。
畢節地區工業學校專業介紹
擁有與開設專業相匹配的實驗室和教學實習設備。學校實驗大樓和實習工廠共設有物理、化學、生物、公差、金工、鉗工、電工操作、電子電工、計算機操作、計算機結構、計算機網絡、多功能電教室、瓦斯檢測、綜合采掘、油泵試驗、礦山機電、焊工等二十多個實驗室及數控機械加工、鑄造、汽拖修理等三個生產實習車間,還建有一個煤礦絞車實驗場。學校圖書館藏書5萬多冊,內設電子閱覽室。優良的實驗實習條件,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能力培養為中心,就業與升學為出路,培養既能獲得中專文憑,又能獲得相應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畢業生,走有特色,高質量的辦學路子。學校是貴州省第28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具有計算機、電工、測量工、車、鉗、焊工、煤礦絞車工、電鉗工、瓦檢工、安全員、計算機監測監控等20多個專業學科的培訓考核資格,學生完成學業除獲得教育部門驗印的畢業證書外,還可結合所學專業進行職業技能等級考核鑒定,獲得全國通用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學校在充分發掘自身潛能的同時,積極探索校校聯辦、校企聯辦、強強聯合,共謀發展的道路。先后與貴州大學、畢節學院、渝西學院、畢節電大等高校聯辦開辦普通大專、成人大專函授等形式的高等教育,與此同時還與山東兗礦集團、西南工具集團、中國石油、山東光彩事業集團、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 、水城礦業集團、林東礦業集團 以及畢節地區幾十家企業協議聯合培養學生,確保畢業生就業有出路。同時 , 學校適應畢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年培訓量達4000左右人次,是地區煤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國家二級資質),地區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地區勞務輸出技能培訓中心,地區勞動預備制定點培訓基地,畢節市陽光工程培訓基地。
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務實,開拓進取,教職工隊伍敬業愛崗,苦干實干。全校師生員工以“求實、進取、文明、創新”為校訓,遵循“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宗旨,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嚴謹治學,嚴格管理,營造了“尊師、愛生、崇德、尚美”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建校以來,已為社會輸送了合格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兩萬余人,各種層次的人才培訓 二萬余人次,為畢節試驗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金沙第二職業技術高級中學
金沙第二職業技術高級中學簡介
學校占地面積103畝,其始終以為社會培養適用型專業人才、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為辦學理念,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努力實現“人人成才,個個就業”為目標,著力為地方經濟、社會培養技能人才。學校“文明、勤奮、和諧、進取”的校風,“愛崗、樂教、善誘、求新”的教風和“勤學、會學、樂學、博學”的學風已基本形成。
學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設的專業有: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家電維修、工藝美術、電工、電焊、縫紉等。一是舉辦二年制和三年制職業高中班,學生畢業后,可參加高職對口招生考試,進入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深造,也可由學校推薦到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大中型企業就業;二是舉辦東西部聯合辦學班,有1+1、1+2、2+1、0.5+1.5等多種聯辦形式,學生畢業后,由聯辦學校安排就業,成績優異的可推薦進入職業大學深造。
金沙第二職業技術高級中學所獲成績
學校創建于1992年,十多年來,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體教職工的努力,辦學水平日益提高。
1994年被地區評為重點職業高中,2002年被省教委評為合格職中;2005年被貴州省畢節地區扶貧開發辦認定為“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示范基地教學點”;2007年金沙縣煤炭局授牌為“金沙縣煤炭職業化工人培訓基地”、“金沙縣煤炭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基地”、地區安監局授為“地區級安全培訓基地”;2008年省扶貧開發辦授牌為“貴州省‘雨露計劃’初級技工培訓教學點”、被縣掛牌為“縣級煤炭培訓基地”;2009年地委組織部授為“地級金沙縣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培訓基地”、被清華大學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授予“清華大學現代遠程教育扶貧教學站”、“全國計劃生育干部培訓基地”等。
每年學校負責各類短期培訓15000人以上?,F在,學校申報“省級重點職業中學”的有關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歷年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地區前茅。受教育廳表彰兩次,受地委行政公署表彰一次,多次受縣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表彰,校長被地區授予第三屆優秀校長。
金沙第二職業技術高級中學師資力量
有教職工68名,其中高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18人,雙師型教師6人。
貴州省畢節彝文雙語職業學校
貴州省畢節彝文雙語職業學校創立于2011年,學校位于貴州省威寧縣海邊街道銀龍社區濱海大道旁(八中旁邊,工貿學院斜對面)。在校園內可見草海湖全景,視野開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文化氣氛濃烈。是全國唯一一所民漢雙語中等職業學校。
學校依托“救書”、“救人”、“救學科”的精神,注重培養人才,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為前提,以搶救民族文化為重點,以提高知識技能為抓手,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線,以確保同步小康為目標。注重培養家政服務與管理、民族音樂與舞蹈及彝文文獻翻譯研究、整理、傳承、文化藝術、旅游景區導游、賓館酒店管理、農業實用技術、生產經營等人才的培養,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跨越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出貢獻。
辦學以來,學校先后被貴州省民委列為“民漢雙語服務基地”、“貴州省彝文古籍人才培養基地”;被貴州民族大學列為“雙語教學實習基地”。學校文化底蘊深厚,師資力量雄厚,設施設備先進,校風校紀嚴明,學習氛圍濃郁,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境地。
學校堅持“救書”、“救人”、“救學科”為辦學宗旨。小班化,關注每一名學生成長;多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促就業、提升學生基礎知識促升學為主要目標;樹自信,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感、民族文化傳承意識感。
畢節中考250分可以讀的五年制大專學校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大專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大專學院簡介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是2008年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貴州省畢節農業學校同時并入,形成了以高職教育為主體,中職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為兩翼,科研、技術開發與推廣服務為助推的辦學格局。
學院在建新校區位于畢節職教園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53.6萬㎡,10000人規模,校舍建筑面積約28.4萬㎡,一期工程建筑面積約14.2萬㎡?,F所在的德溪校區坐落在畢節市學院路風景旖麗的倒天河畔,設有電子信息工程系、工礦建筑系、農業工程系、財政經濟系、旅游管理系、藝術設計系和基礎教育部、成人教育部等8個教學系部,有28個全日制普通高職專業和13個中職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教職工248人,專任教師190人,其中: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32人,中級職稱39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21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地管專家、地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人。
現已遷入畢節市雙山新區新校區(畢節職教城)。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五年制大專拓展閱讀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位于貴州省畢節市,是由貴州省教育廳和畢節市共建、以畢節市為主舉辦的全日制公辦普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2008年2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將畢節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從畢節學院整體剝離,組建畢節職業技術學院。
據2018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建設用地面積53.6萬平米,校舍建筑面積約28.4萬平米。設有8個教學系部、有28個??茖I和13個中職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人左右,在冊教職工345人,專任教師284人,其中正高職稱6人、副高職稱57人、中級職稱75人、博士學位教師1人、碩士學位教師34人、貴州省職教名師2人、第五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校長獎1人。
無論選擇何種學校,重要的是要有積極的態度和努力學習的精神。學校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平臺,你的努力和進取心將決定你未來的發展。同時,與家長、老師和輔導員保持溝通,獲得更多關于學校和專業的信息,以便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記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用自己的方式追逐夢想,并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