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開設航空服務專業的職業學校名單有:貴陽女子職業學校、貴陽新城職業學校、貴州機械職業技術學校、貴州貴陽經貿職業學校、貴陽行知科技職業學校等職業學校。

一、貴陽開設航空服務專業的職業學校名單一覽表
序號 | 學校名稱 | 學校地址 |
1 | 貴陽女子職業學校 | 貴州省百花大道貴陽馨鴻賓館南側正東方向58米 |
2 | 貴陽新城職業學校 | 貴州市南明區云盤路9號 |
3 | 貴州機械職業技術學校 | 六枝那平路120號 |
4 | 貴州貴陽經貿職業學校 | 貴陽市白云區同城大道電商產業園 |
5 | 貴陽行知科技職業學校 | 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新場鎮金江教育園501廠 |
二、貴陽開設航空服務專業的職業學校簡介
1、貴陽女子職業學校
貴陽女子職業學校簡介
該校是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校,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是貴陽市教育局直屬公辦學校,始建于1985年,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辦學質量、效益、信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學?,F有馬王廟校區、三橋下五里校區、羅漢營教學實訓基地。占地面積230畝,在校生5000余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學生就業率98%以上。是“貴陽市創業教育培訓基地”、“貴陽市旅游服務人才培訓基地”、“貴陽市職業技能定點培訓機構”。校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生活設施齊全,教學樓明亮寬敞,是學習深造的好地方。
貴陽女子職業學校培養模式
學校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貼近社會和市場實際需求培養具有素養高和技能強的實用型,管理型、創業型人才。近年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全校教職工本著“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育人理念,傾其所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服務,辦好讓家長、社會、政府滿意的職業教育。在辦好中專和職高的同時,努力構建中職與高職的立交橋,成功走出了一條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之路。
貴陽女子職業學校師資力量
專兼職教師257人,其中高級教師51人,具有行業企業經歷的教師96名,心理咨詢師、拓展教練、創業培訓師、國家職業核心能力測評師、戶外運動指導員、人力咨詢師、普通話測評員、禮儀測評員等新型師資30余名。有14名教師參加了中職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10名教師參加了中職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有國家級優秀創業培訓師2名,省級骨干教師1名,市級骨干教師6名,校內骨干教師10名,碩士27名,另有25名教師正在攻讀碩士學位。
貴陽女子職業學校教學建設
學校開設有中餐烹飪、旅游服務與管理、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咖啡烘培與制作,美容美體、美發與形象設計,婚紗攝影、美術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學前教育、會計電算化、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客服服務。
2、貴陽新城職業學校
貴陽新城職業學校簡介
貴陽市新城職業學校是經貴陽市教育局批準成立培養各類經營管理和職業技能、技術為主的特色中專學校。是集學校、公司、藝術團、民族文化交流、音像制作、培訓中心為一體的發展集團;是勞動部就業實習指導教學實驗基地;是中宣部、文化部表彰的“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是軍事訓練先進工作單位。
貴陽新城職業學校占地面積
貴陽市新城職業學校位于貴陽市南明區,距貴陽龍洞堡機場僅2公里,占地100余畝,建筑面積58147平方米,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實訓區布局合理,環境優雅、綠樹成蔭。擁有鋼琴房及音樂、舞蹈、美術、理化生、語音、多媒體、計算機等96個專用實訓室、各種實驗實訓設備數萬元,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具有一批知識面廣、一專多能,開拓性強的高層次復合型師資隊伍,辦學條件優越,是培養真才實學、技術過硬的搖籃。
3、貴州機械職業技術學校
貴州機械職業技術學校簡介貴州省機械職業技術學校(原煤碳工業部六盤水煤礦機械制造技工學校),創建于1978年,是為西南三省培養中級技術工人的中等技工學校。
1988年經貴州省勞動廳評估驗收評為“合格技校”,1991年,中國煤礦全國煤機技校首次評估獲“達標準單位”稱號。1999年被貴州省定為省“第78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
貴州機械職業技術學校占地面積
學校建校規模500學生,占地43.8畝,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辦公樓、學生食堂、禮堂、學生浴室及可供200人進行機械加工、電子、鉗工、焊工同時實習的實習場地和學生公寓等。學校設有電工實驗室、力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微機室。有200米標準跑道的田徑運動場一個。標準籃球場二個,標準羽毛球場二個和足球場一個。學校后勤服務設施完備。
貴州機械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管理經驗豐富?,F有專職教師45名,其中高級講師15名,講師10名。一級實習指導師4名,二級實習指導師8名。學校先后開設近二十多個專業(工種),為企業和社會培養、輸送了4000余名畢業生。
近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面向社會、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內部管理、拓寬市場、穩步發展的辦學道路,做到進口旺、出口暢,中間培養質量高,使學校保持較好的發展趨勢。九九年以來,學校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知名企業輸送了大批畢業生,就業安置率達到98%以上。從此開創了辦學-安置一條龍的新局面。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圍繞社會辦學”的原則,采取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方式,形成了“團結、守紀、開拓、進取”的優良校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